绿茶
你的位置:绿茶说 > 百科 > 中药 > 详细内容

马蹄

时间:2017-08-20 23:20:14来源:绿茶说 www.lvchashuo.com 作者:Rosebush

目录导航:
  1. 马蹄的功效和作用 
  2. 马蹄的药用价值 
  3. 马蹄的用途 
  4. 马蹄的栽培方法 
  5. 马蹄的病虫害防治 

马蹄,学名荸荠,沙草科荸荠属,又称水栗。[1]  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,以球茎作蔬菜食用。古称凫茈(凫茨),俗称马蹄,又称地栗,因它形如马蹄,又像栗子而得名。

马蹄

马蹄的功效和作用

1、促进儿童牙齿骨骼发育

每100克荸荠里有68 mg磷,这在根茎类蔬菜中含量是比较高的,磷维持我们生理功能的需要、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,对儿童牙齿骨骼发育大有益处,同时还可以调节酸碱平衡,促进蛋白质、脂肪和糖的代谢。

2、清肺化痰

荸荠性寒,富含黏液质,具有清肺热的功效,能生津润肺,所以可以清化痰热,能够治疗咳吐黄肺粘浓痰、肺热咳嗽等症。

3、生津止渴

吃过荸荠的人,都知道荸荠汁多肉嫩,荸荠性寒,加上香甜的汁饮,是生津止渴的良药,古代生津止渴著名的五汁饮里就含有荸荠。

4、抗菌

荸荠里有一种叫做“荸荠英”的不耐热物质,这种物质能够抑制绿脓杆菌、产气杆菌、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,抵抗病毒,防治急性肠胃炎。

5、润肠通便、利尿

荸荠里也含有淀粉和粗蛋白,这些物质能促进我们大肠的蠕动,而荸荠里的粗脂肪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,所以,荸荠能够润肠通便,能治疗积食便秘、利尿排淋。

6、抗癌

有研究发现,荸荠含有抗癌成分,新加坡中医学报也曾称荸荠可以治疗食道癌,临床上也应用于乳癌和肺癌。

7、退烧

荸荠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,而且热量低,可以清热泻火又能补充营养,发烧初期的患者每次吃10个荸荠,可以有效退烧,而且它很适合儿童食用。

马蹄的药用价值

荸荠甘、寒能清肺热,又富含黏液质,有生津润肺、化痰利肠、通淋利尿、消痈解毒、凉血化湿、消食除胀主治热病消渴、黄疸、目赤、咽喉肿痛、小便赤热短少、外感风热、痞积等病症。

荸荠具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

应用于肺热咳嗽,痰浓难咳:荸荠汁1杯,川贝1.5克(研成粉),拌匀服,每天2~3次。既可清热生津,又可补充营养,最宜用于发烧病人。

保健作用

马蹄是荸荠的俗称。根据资料,马蹄入药,历史悠久,其中《随息居饮食谱》只用了26个字就概括了马蹄的保健作用,即:“荸荠甘寒。清热、消食、醒酒、疗膈、杀疳、化铜、辟蛊、除黄、泄胀、治痢、调崩”等。

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,马蹄含有丰富的淀粉、蛋白质、粗脂肪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A、B1.B2.C等。还含有抗癌、降低血压的有效成分--荸荠英。

中医临床上常用马蹄配成“雪羹汤”清热去痰,降血压和治疗大便干硬。中医认为,用新鲜马蹄配芦根、鲜藕汁同饮,是清热、生津止渴的理想饮料。

由于马蹄性寒,因此体弱者及小儿遗尿患者应避免食用。此外,生吃马蹄要注意卫生,食用前要洗干净,最好用开水烫过。马蹄也可入药,马蹄是一种集食用药用价值于一身的生蔬菜,曾一度成为明清时期朝廷贡品。马蹄与众不同,其肉质雪白细滑、水份含量高,清甜无渣,爽脆可口,马蹄熟食把它伴鸡、鸭、香菇、云耳一起炒成一道菜更有滋味。

马蹄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效果,其苗秧、根、果实均可入药。据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:荸荠味甘、微寒、无毒,有温中益气,清热开胃,消食化痰之功效。中医认为:荸荠性味甘寒,功效清热化痰、生津开胃、明目清音、消食醒酒。临床上可用于热病烦渴、痰热咳嗽、咽喉疼痛、小便不利、便血、疣等症。

荸荠在潮汕地区一带又称钱葱,原因是荸荠的叶子跟葱很相似,从荸荠正上方向下看,荸荠像个圆的铜钱,所以有“钱葱”一词。

马蹄

马蹄的用途

营养价值

荸荠中含的磷是根茎类蔬菜中较高的,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的需要,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,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、脂肪、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,调节酸碱平衡,因此荸荠适于儿童食用。

1、荸荠中含的磷是根茎类蔬菜中较高的,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的需要,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,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、脂肪、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,调节酸碱平衡,因此荸荠适于儿童食用。

2、英国在对荸荠的研究中发现一种“荸荠英”,这种物质对黄金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产气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对降低血压也有一定效果。这种物质还对癌肿有防治作用。

3、荸荠质嫩多津,可治疗热病津伤口渴之症,对糖尿病尿多者,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。

4、荸荠水煎汤汁能利尿排淋,对付小便淋沥涩通者有肯定治疗作用,可作为尿路熏染患者的食疗佳品。比年研究发明荸荠含有一种抗病毒物质可克制流脑,流感病毒,能用于防备流脑及流感的流传。

英国在对荸荠的研究中发现一种“荸荠英”,这种物质对黄金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产气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对降低血压也有一定效果。这种物质还对癌肿有防治作用。荸荠质嫩多津,可治疗热病津伤口渴之症,对糖尿病尿多者,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。荸荠水煎汤汁能利尿排淋,对于小便淋沥涩通者有一定治疗作用,可作为尿路感染患者的食疗佳品。研究发现荸荠含有一种抗病毒物质可抑制流脑,流感病毒,能用于预防流脑及流感的传播。

可食用部分78%。每100g中含能量247kj,水分83.6g、蛋白质1.2g、脂肪0.2g,膳食纤维1.1g,碳水化合物13.Ig、胡萝卜素20μg、视黄醇当量3μg,硫胺素0.02mg、核黄素0.02mg、尼克酸0.7mg;维生素C 7mg,维生素E 0.65mg;钾306mg,钠15.7mg,钙4mg,镁12mg、铁0.6mg,锰0.11mg、锌0.34mg,钢0.07mg,磷44mg,硒0.7μg,尚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的荸荠素。[3] 

马蹄(mǎtí),又称荸荠(bíqí)。据说原产于印度,但不可信,因为中国西汉时已经记载它,应该是原产于亚洲较广大的区域。我国是盛产马蹄的地方,以我国南方的南岭山脉产区为最好,其中,以九峰山麓的北乡产区为最。种植马蹄对自然条件要求是特别高的,必须是无污染的地方,而且泥土要求营养成分多,以保证马蹄的正常生长。它以个头大、皮薄肉嫩,水分充足,清甜无渣,爽脆可口既做蔬菜也可做水果,也可以做成马蹄粉,马蹄粉则用来做马蹄糕。马蹄久负盛名,营养丰富,含有蛋白质、维生素C,还有钙、磷、铁、质、胡萝卜素等元素;马蹄作用价值甚大,能清热润肺、生津消滞、舒肝明目、利气通化作用。岭南诸类佳果,各佳其味,但生熟可食,健疾不忌,加工成马蹄罐头口味更好。据说水蛭俗话也叫马蹄。

马蹄的栽培方法

栽培技术

栽培季节

马蹄适宜无霜期生长,全生长期刊10~240天。马蹄的栽植时期较机动,在长江流域自4月上旬至7月上旬均可以播种育苗,但以早栽为宜,使植株能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期间发生分蘖和分株,入秋以后结荠。一般小满至芒种栽植的称“早水马蹄”,立冬前后采收;小暑到大暑栽植的称“伏水马蹄”,冬至前后采收;立秋前后栽植的称“晚水马蹄”,采收期可延至翌年清明。华南地区无霜期长,可以适当迟栽,但最迟应在处暑栽植。

马蹄不宜连作,连作则球茎不易膨大,病害较多,产量低。一般需实行2~3年的轮作。其茬口搭配举例如下:

1.马蹄与水稻

前茬为早稻,采用早、中熟品种,立秋之前收割,栽植晚水马蹄,10月中下旬收获后,再种油菜。

2.马蹄与莲藕或茭白

前茬如果是种植莲藕,采用早熟藕种,立秋前采收青荷藕后,栽植马蹄;前茬若为茭白,宜采用早熟两熟茭品种,可以边采收夏茭,边套栽马蹄。也可以待夏茭采收后再栽马蹄。

3.马蹄与席草

一般小暑以后,将马蹄苗套栽入席草行间,大暑前后收去草席后,留马蹄生长,并对马蹄及时加强培育管理。

整地施肥

5月中下旬,大田进行耕耙,一般2~3次,使田土成泥糊状。最后一次耕地时,施入基肥,一般每亩施腐熟猪厩肥或草塘泥1250~2000千克和腐熟人粪尿1000~2000千克。早水马蹄因生长期长,以施有机肥为主,如以人粪尿作基肥时,施肥量不宜太多,以免植株徒长,引起病害。晚水马蹄生长期短,要争取在短期内分株发棵,施肥量宜酌量增加,应以速效肥为主,具体施肥量则与前茬作物种类、气温高低和土壤肥瘠不同而有差异。

品种选择

生产者可根据用途和栽培目的选择适合的品种栽培。生食鲜销宜选用马蹄等球茎个大,味甜的品种;加工制淀粉宜选用马蹄、水马蹄等球茎含淀粉量高的品种;制罐头品种要求球形整齐,平脐,出肉率高,削皮无黄衣,又耐贮藏的马蹄、苏荠。

培育壮苗

马蹄无论采用分株繁殖,还是球茎繁殖都采用先育苗后移栽,因此,培育壮苗是获得高产的基础。为培育壮苗,首先应严格做好选种工作,一般在上一年马蹄生长后期,选择群体生长整齐、无倒伏、无病虫危害的丰产田块作为留种田,这称为初选;马蹄收获时,选外形圆整,具有该品种特性,顶芽粗壮,无破损,无裂缝,充分成熟,个体中等的球茎冬贮,这称为复选;育苗前功尽弃剔除带病的马蹄,选出球茎饱满,表皮光滑,皮色一致,球茎较大,顶芽和侧芽键全,芽头粗壮、无伤口和腐烂的球茎催芽,这称为决选。为了防止种苗带病,在催芽前用25%多菌灵500倍液浸种8~12小时,取出沥干后进行催芽。催芽方法是:早水马蹄在4月上旬开始育苗,因当时外界气温较低,应在室内或塑料薄膜棚内进行,用窝席围成一圈,内铺湿稻草,将荠朝上,排列在稻草上,叠放3~4层,上盖水草一层。每天浇水保持湿度,10~15天后,开始冒青,芽长到1。5厘米时,除去覆盖草,继续浇水保持湿润。20天以后,叶状茎开始生长,并有3~4个侧芽同时萌发时,即为催芽结束。早水马蹄用分株繁殖时,为了促进马蹄栽后早发棵,早分蘖,早封行,达到早熟高产,通常采用催芽后田间假植促苗的办法,促进根系粗状发达。其方法是将催芽后的球茎移植于马蹄秧田内,按行距20~25厘米,株距15~20厘米,栽入种球一个,以将短缩茎上发根处连同种荠一并插入土为宜。栽后保持浅水。如果此外界气温较低,可在秧田设置塑料拱棚内假植。假植后约40天左右,单株分蘖数增加,根系发达,具有分株3~4丛,即可起苗定植到大田。起苗时将全株挖出,并将母株与分株苗分开,选用株高15~20厘米,带有3~5个根叶状茎的分株苗或分蘖苗栽植,注意剔除病菌、瘦弱苗。

种植伏水马蹄的秧苗,可在早水马蹄栽植时,分苗移栽扩大繁殖,或延到5月上旬后排种育苗,这时气温比较高,可不必催芽。

晚水马蹄常在早稻收割后栽植,一般都用球茎繁殖,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育苗,这时育苗应掌握的关键:

一是作好种荠处理。由于种球贮藏时间长,特别是在5~6月份较高温下贮藏,球茎容易干瘪或萌芽,在育苗前应预先进行种荠处理。其方法是除去顶芽,促其侧芽萌发,并将种荠置水中浸种1~2天,让其吸收,再放在25%我菌灵500倍液中浸种8小时,取出、沥干后进行催芽。

二是遮阴育苗。由于气温较高,日照强烈,需搭设阴棚或用小拱棚遮阴网覆盖育苗。其作法是:先在排种田块上浇1厘米厚的河泥,露出芽尖,上面覆盖稻草或遮阴网,保持土壤湿润。因为晚水马蹄都采用球茎繁殖,无需假植。种荠排列的球茎距约3厘米。白天遮阴,晚上揭去覆盖物,当苗高10~15厘米时,应逐渐增加光照时间,以利秧苗稳健生长。

三是选好苗。当苗高20~25厘米,具有5~6根叶茎时,便可以起苗栽植。在起苗时应选好苗,秧苗不宜过大。否则栽植后不易成活;如果球茎已腐烂,为带菌秧苗应弃去;叶状茎细小,簇生的秧苗,俗称“雄马蹄”,也应该剔除。

马蹄的用种量,种植早水马蹄每亩需种荠15~20千克,而晚水马蹄由于生长期短,栽植密度大,又是直接用球茎繁殖的,种荠又经过长期贮藏后有部分损失,故每亩留种量应较大,需种荠70~90千克。

栽植

栽植日期,长江流域早水马蹄在6月下旬以前栽植,伏水马蹄在7月栽植,晚水马蹄在7月下旬至8月初栽植,华南地区气候暖和,栽植时期可以略为推迟,但最迟不能过处暑即8月下旬,原则上越早越好。

栽植前,要选拔秧苗。早水马蹄在苗床育苗时间长,秧苗已有许多分蘖和分株,这种秧苗将母株连同分株一并挖出,再将母株上的分蘖和分株一一分开,将根系理齐,然后栽插,栽入泥中12~15厘米为宜;田肥,淤泥层厚,生长期长的可适当栽深,反之可浅栽。栽植时如苗过高,应割去梢头,留叶茎状高30~40厘米,以免栽后被风吹折。晚水马蹄拔秧时,将秧苗连球茎一起小心挖出,洗去泥水即右栽植。带球茎的秧苗,栽植深度以球茎入土10厘米左右为宜。栽植过浅,则分株发生多,结球茎少;过深则发棵慢,结球茎深,不易挖取。

栽植密度,应根据栽植时期、土壤肥力而定。地方肥,植株棵大,如早水马蹄可以稀植些,一般行距63~66厘米,株距30~33厘米,每亩栽3000穴左右,每穴1株;伏水马蹄一般行距46厘米,株距33厘米,每亩栽4000穴左右;晚水马蹄,因栽植较晚,需加大密度,每亩栽5000~6000穴。

田间管理

马蹄的田间管理,主要是中耕除草,追肥和灌水等。马蹄从栽植到球茎形成,可发生3~4次分株,田间管理的重点是第1~2次分株期间进行。做到前期促早发,中期保稳长,后期不早衰,这是马蹄高产的重要措施。

1.中耕除草 马蹄从栽植到植株封行,中耕除草2~3次。早栽的,分株次数多,一般可发生4~5次,迟栽的亦3~4次,而中耕除草应在第一二次分株期间进行。

马蹄栽植后8~10天开始发棵,即可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,并同时查苗、补苗。中耕的方法应以马蹄苗为中心,向四周推泥,疏松土层,使其平整,并将杂草埋入土中。在中耕时,发现非虫伤的叶状茎发黄,表明下面种荠已腐烂,应及时挖去种球茎,以利生长新根。为了促进马蹄苗的均衡生长,发现种荠外露时,幼苗呈现盆状生长,表明栽种过浅,应用手将种荠稍压一下;而对种荠下沉,栽种过深的马蹄苗,必须用手伸入土中,轻轻地将幼苗向上挑一挑,使分蘖节不到淹没过深。

尔后,间隔10天左右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,弄碎泥块,拔除杂草。但这时植株生长旺盛,不能平脚踏入泥地,而应用脚尖穿入土中,以免踩断匍匐茎和根系而损伤球茎。到马蹄分蘖、分株的后期,如植株生长过密,影响通风透光,可结合除草,拔去一部分弱苗。到马蹄苗封行后,不再下田,以免折断叶茎状和踩断地下匍匐茎。

2.追肥 据王槐英等人研究。苏荠叶茎状中氮、磷、钾的含量变化,地上株各生育期有明显差异,并呈现一定的规律。苏荠在生长发育前期即母株丛形成时植株体内含氮量较高,7~8月份分蘖分株盛期含量较低,其中以7月上旬分蘖盛期与8月下旬球茎型匍匐茎抽生盛期含量最低,9月上旬以后又逐步上升。说明叶状茎的分蘖分株及抽生匍匐茎需要大量的氮元素营养,球茎形成期需氮元素营养较少。磷元素在马蹄植株生育期表现低—高—低的过程,7月上旬最低,然后上升,到7月下旬到8月上旬最高,往后又逐渐降低。这说明分蘖,抽生匍匐茎及结荠需较多的磷元素营养。钾元素在植物体内各个生长时期均明显高于氮、磷变化过程与磷相似,7月下旬出现高峰,然后逐步下降,一直到成熟期。这说明马蹄的生长中后期需要大量的钾元素营养。此外,钾对球茎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运转,对淀粉积累及球茎形成层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,因此,马蹄的施肥应根据马蹄生育特性及对氮、磷、钾的吸收特性,生产上多采用重基肥,轻追肥,施好结荠肥,氮、磷、钾并重,前氮后钾的原则。其具体方法是:早水马蹄以施有机肥为主,并每亩配施20~30千克磷酸钙,追肥宜少。在生长前期如果追施过多化肥,会引起茎叶生长过旺,群体密度过大,容易感染病害。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,每亩施尿素5~7.5千克。9月中、下旬气温下降,进入结球期,每亩施尿素8~10千克,并施入硫酸钾10千克,以促进后期生长稳健,防止植株生长因脱肥而早衰。如果再喷施0.2%的磷酸二氢钾,对促进球茎膨大,充实,增加产量效果更明显。

种植晚水马蹄,因生长期短,应以速效肥为主,一般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~3次。第一次在分蘖分株初期,追施粪肥150~500千克或尿素5~8千克。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,每亩撒施尿素8~10千克促使植株早封行。第三次在10月上旬,植株开始结芽时,每亩追施尿素8~10千克,并喷0.2%磷酸二氢钾作为结荠的接力肥。另外,据湖南益阳地区农科所王小波的试验报道,马蹄对肥料的种类要求比较严格,有机肥料以施用牛粪最好,化学肥料中氮素肥以施用尿素最好,钾肥以施用硫酸钾最好,而含氮的肥料,尤其是含氮的钾肥(氯化钾)对马蹄产量和品质具有不良影响,单位面积上的球茎产量比施用硫酸钾的下降8.9%,还原糖则下降9.9%,在施用钾素肥时,以不施或少施氯化钾为宜。

3.灌水 据马蹄高产所总结的灌水经验,一般是马蹄生长的前期浅水勤灌,中期干湿交替,后期脱水晒田。具体管理方法:早水马蹄、伏水马蹄一般在栽植时,田间灌薄层浅水,以1.5~3厘米为宜,在一月内做到干干湿湿,以利扎根、还苗。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,植株的成长,植株蒸腾量的加大,逐渐加深灌水。到马蹄的分蘖分株期,可保持3~5厘米的水层,入秋后,进入结球期,应再适当加深水位至6厘米左右,以减少无效分蘖分株,减少养分的消耗,利于提早结球,促进养分向球茎转运。此后,田间水层逐渐下落,保持干干湿湿抑制过旺生长。

晚水马蹄,在早稻收割后栽植,生长期短,要促进早分蘖分株,整个生长期间不能缺水,但8~9月份不宜灌深水,保持水深3~5厘米。以免影响分蘖分株数目,而造成减产。

在马蹄水分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。

(1) 在马蹄生长期间,如遇高温干旱,水位还应适当加深;遇到刮西北干风天气,要做到深水满灌。但在生长期间长期灌水太深,叶状茎浸水多而见光少,容易倒伏。通常水湿高达30℃以上时,灌水应早晚进行,防止热伤。

(2)马蹄田如施用有机肥过多,泥土上浮或过于糊状时,要适当排水漏田,或每亩施4~5千克明矾粉,以利泥土沉实,促进根的生长。

(3)在田间越冬的球茎,冬季仍需保持田土湿润,以免土壤发生裂缝,漏入雪水,使球茎遭受冻害 

马蹄

马蹄的病虫害防治

主要病虫害

1、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

马蹄的主要病虫害有秆枯病、枯萎病、茎腐病、小菌核病、菌核病、灰霉病、球茎褐腐病和球茎干腐病菌等。

(1)秆枯病 俗称马蹄温,秆枯病主要危害马蹄植株的叶鞘、茎秆和花器。发病初期在叶鞘基部产生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,逐渐扩展至整个叶鞘。最后,病斑干燥呈灰白色,上生黑色小点或短条点,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。基部叶鞘上的病斑进一步扩展,致使茎秆发病。初呈水浸状,棱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斑。病部组织变软,凹陷易倒伏,其上生黑色小点,有时呈圈状排列。天气干燥时,初为淡褐色小斑点,病斑易失水干燥,中间灰白色,外围暗褐色。病斑密集时,可使全秆枯死倒伏,呈暗稻草色。湿度大或早晨露水未干,病斑表面可见大量浅灰色霉层,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。为害花器鳞片和穗颈部,引起花序枯死,其症状与茎秆部相似。

秆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里越冬,翌年产生分生孢子,成为马蹄老产区的初侵染病源,新产区则以带菌球茎为初侵染源。孢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,从叶片气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。在气温24~26时,潜育期为6~9天。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。一般在田间6月份开始发病,8~9月份发病较重。马蹄从出苗到茎秆停止生长均可感染。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,发病适宜温度20~29,当气温适宜时,湿度决定病害流行程度,在阴雨连绵、浓雾或重雾天气,病害发展迅速。在田间马蹄植株封行前,病情发展缓慢。封行后,多雨或雾露多的天气,相对湿度高,病株率上升最快。连作田块或种植过密,通风透光差,偏施氮肥,特别是早期氮肥施用过多,生长旺盛,荠秆柔嫩,容易感染病害。马蹄生长后期植株脱肥或经常缺水,使植株茎秆抽生慢,抗病力弱,更加重发病。

秆枯病的防治方法:实行三年以上水旱轮作换茬,特别是老产区,是防治此病的一项重要措施。选用抗病品种,冬季清洁好田园,定植时剔除病弱苗,及时拔除田间病株。加强肥水管理,重施,施足基肥,多施农家肥。营养生长前期少施化肥,在分蘖分株初期施追肥2~3次,结荠时期适当追施氮、磷、钾速效肥。灌水应避免串灌,漫灌,防止病菌蔓延。移栽时浅水,分灌期1.5~3厘米水层,球茎膨大期的水层4.5~6厘米。药剂防治可用50%多菌灵或70%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50%苯来特800倍液浸种球茎1昼夜。定植前将马蹄苗在上述药液中浸18~24小时。发病初期及早喷上述药液,或45%代森铵可湿性粉剂或20%粉锈乳油1000倍液,每次间隔7~10天,连喷5~8次。

(2)枯萎病 马蹄从种荠到收获,整个生育期均可以发病。种球出土前芽变褐腐烂。苗期到成株期发病,初茎基部变褐色,植株生长弱,矮小变黄。田间一般出现两类症状即青枯和枯斑。当发病急而比较重的时候,地上部呈青枯症状,从叶状茎上半部开始失水青枯,渐向下扩展,基部腐烂并枯死,长满粉红色粘状物,为病原菌。病株容易拔起或到伏,根系发育不良,多呈黑褐软腐,一般不结球茎或结成发育不良的白色球茎。发病轻时则表现枯斑,发病比较迟,一般损失较轻。球茎发病,荠肉变褐色,病株茎秆基部维管束有不同程度变褐,但无臭味。秋栽马蹄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发病。

枯萎病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等潜伏在种球茎内或附于外表越冬。新病区随带菌种球调运而远距离传播。带菌的种球为初侵染源,种下后就会发病,病菌借雨水传播进行再次侵染。病菌从伤口或直接穿过主表皮侵入。病田的球茎和匍匐茎带菌率高达20~80%。田间的发病中心,则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。

枯萎病的防治方法:实行二年以上的水旱轮作。在无病田留种,选无病种球栽种,严防带病球茎外运作种球用。药剂防治可用50%多菌灵600倍液浸种球或栽前浸种苗24小时;田间发病初期喷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~3次,每次间隔7~10天。

(3)茎腐病 其症状与枯萎病相似,但本病不引起马蹄茎基部维管束变褐。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病菌。刮风暴雨易造成茎秆伤口,有利孢子产生传播萌发和侵染。在土质瘠薄,土层浅,缺肥,地势低,灌水过深的田块容易发病。防治方法可以参见秆枯病。

(4)菌核病类 本类病害包括菌核病和小菌核病两种。菌核病在茎秆基部变褐,最后枯死,病部生黑色小颗粒状菌核。在贮藏期间也可以侵染球茎,引起腐烂。小菌核病在茎秆基部初生水浸状腐烂。之后干枯倒伏,在叶鞘外产生许多黑色小菌核。这两种菌核病,一般发生较轻,危害损失也较小。其防治方法:马蹄收获后,清洁田园,将病残体集中处理。药剂防治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50%多菌灵或70%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20%立枯灵乳油1000倍液,或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~2000倍液,每隔5~7天1次,连喷2~3次。

(5)灰霉病 此病大多在采后贮藏期间发生,但田间也有发病的。一般在球茎伤口处生灰色霉层,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病球茎内部呈深褐色软腐。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马蹄的球茎及病残体上越冬,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,从伤口侵入致病。在贮藏期间湿度大,则发病更重。其防治方法是选用无病种球,或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8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18~24小时后种植。在田间发病初期喷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,或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加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每隔7~10天喷1次,连喷2~3次。贮藏期球茎用45%特克多悬浮剂3000倍液喷淋,并结合冷藏,也有一定的防效。

(6)褐腐病 马蹄球茎褐腐病为贮藏期病害,主要发生在采收后的球茎,在球茎破伤处长出茂密的白色菌丝体,逐渐现粉红色,荠肉变黄褐色至红褐色干腐。病菌从伤口侵入引起腐烂。防治方法要选用无病球留种。采收要细心,不要使球茎造成伤口。采收后的球茎喷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用这些药液浸球种。

(7)干腐病 马蹄球茎干腐病一般为采收后的病害,病菌从伤口侵入,在球茎伤口处长满稠密的白色菌丝体,荠肉呈水渍状,青褐色或灰褐色,初期一般不发生腐烂。其防治方法:采收要小心挖掘球茎,在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球茎受伤。球茎贮藏或远输前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泡,待药液干后再贮藏。

2、主要虫害及其防治

马蹄的主要虫害有白禾螟,又称纹(野)白螟、白螟。它是马蹄的一种主要害虫。

马蹄白禾螟和形态特征:成虫体长11.5~12.6毫米,翅展23~26毫米,雄蛾较小。卵由数十至数百粒积成卵块,呈长椭圆形如半黄豆状,上面盖有棕褐色绒毛。刚孵化的幼虫体嫩白色,至蜕皮前呈深灰色。蛹体长13~15.5毫米,粗2.8~3.4毫米,圆筒形,初期乳白色,逐渐变成黄色。

马蹄白禾螟在长江流域一年可发生4代,部分5代,以幼虫在马蹄茎秆内结薄茧越冬。入春后,随气温的回升,虫体离茧转移到附近的莎草科、禾木科、豆科等杂草和作物上,以取食发育、化蛹、羽化。越冬代幼虫于5月上旬进入蛹期,5月下旬羽化,成虫飞向上年的马蹄田,在遗留球茎抽生的植株上产卵,6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出现危害。第二三代在马蹄栽培田或留种田块产卵,这两代幼虫危害最重。第四代成虫产卵后,幼虫不再化蛹,进入越冬期。各代虫态历期与气候有关,气温高,发育快,历期短。成虫产卵有趋绿茂密性,羽化、交配在夜间进行。交配后第一天晚上产卵90%以上。幼虫食性较杂,低龄幼虫有群集性。

马蹄白禾螟危害症状:幼虫蛀食茎秆,蛀空叶状茎内横隔膜,先使茎顶端褪绿枯萎,由上而下渐变红转黄,茎秆变褐腐烂,养分和水分输送受阻,最后全株枯死。分蘖分株期受害,分株减少,苗数不足;结球受害,茎秆枯死,影响球茎膨大,球茎变小而轻,品质变劣,产量锐减。

马蹄白禾螟的防治,可采取以下措施。

马蹄收获后到翌年3月上旬,即越冬幼虫活动前,及时清除田间遗留的马蹄残株枯茎,集中烧毁或深埋,消灭越冬虫源。5月上旬越冬蛹羽化以前,铲除田间遗留的马蹄自生苗,杜绝一代虫子源。为避开第二代白禾螟危害和减轻第三代危害,可以适当推迟到7月栽植,以减少损失。化螟期可以灌深水以淹没方法杀灭虫蛹。

药剂防治可用40%稻虫净乳剂或80%敌敌畏乳剂,每亩每次150毫升加水400千克泼浇。采用药剂防治应根据白禾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,防治重点是第二三代,各用药两次,第一次在孵化高峰后1~2天,隔7~10天再施用第二次,对早栽生长嫩绿、虫口较多的田块,还应该重点用药。第四代则应在孵化高峰前2~3天施一次。在发生严重的地区,种苗在移栽前2~3天用药液浸或喷淋处理。

此外,还有尖翅小卷蛾、蚜虫、蛴螬、蝼蛄等也应及时进行防治。

相关阅读

专题大全